最新动态 合众要闻 行业动态

云南: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发布日期:2021-01-08 15:41:32   阅读次数:1905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殷殷嘱托,为云南突出优势特色、推进跨越式发展把脉定向。

        “十三五”以来,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从“颜值”到“肌理”,从局部亮点到连线成片,生态环境持续优良、绿色发展更加深入、最美丽省份建设全面开启。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一个筑牢”“三个全面”(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晰勾画云南“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十四五”时期
云南绿色发展目标锚定
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取得新进展的轮廓已成




坚持“两山”理论 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建议》明确,“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巩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提升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保山青华海的普通燕鸥 蔡庆彪 摄


        “云南要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就是要率先推进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样板性作用。”省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专家分析认为,“十三五”以来,在“两山”精神指引下,在绿色发展战略驱动下,云南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面迈进的“十四五”,云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低碳和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既是与中央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精准对接,也是立足省情的科学抉择,更是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现实行动指南。

        丽江市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就丽江而言,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丽江将坚定不移发展清洁能源和清洁载能产业、金沙江绿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受益者,加快实现绿色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


菲氏叶猴 高歌 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结合日前赴浙江省学习考察的机会,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认为,浙江省许多地方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不为一时的困难所扰,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才有今天的巨大成功。学习浙江经验,必须进一步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定力,以“有所不为”地智慧推进工作,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坚守红线底线不动摇,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的思路方法。近年来,浙江省在农村山、水、林、田、湖等“美丽资源”转变为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等“美丽经济”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渠道。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要认真借鉴浙江在推进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协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融合、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相结合等做法,有效推动云南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让好山好水造福人民。


野生猕猴 张彤 摄


        立足自身职能,围绕绿色发展的目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十四五”期间将致力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通过实施绿色创建行动,积极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力争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应用装配式技术体系的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改善环境质量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的集中体现。


曲靖会泽念湖 陈南英摄


        根据《建议》,“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通过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8个标志性战役”;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强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乡镇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重金属污染和白色污染治理;深化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完成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等举措,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俯瞰滇池 张彤 摄


        “滇池水质稳步好转,今年1月至11月一直保持四类。”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实施水质目标、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控制”,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全力以赴让河湖面貌更加亮丽。


        地处长江、怒江、澜沧江、珠江等主要河流的上游或者源头,云岭大地是我国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云南是我国特有物种分布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怒江第一湾 怒江州委宣传部供图


        以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建议》对“十四五”期间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系统谋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高黎贡山生态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水环境保护治理;加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强化河(湖)长制,以革命性举措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持续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承办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拓展大会后续效应。


兰坪大羊场 罗德胜 摄


        记者从省林草局了解到,围绕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十四五”期间,全省林草部门将聚焦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与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着力推进国土山川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草原保护与修复、湿地保护与恢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保护水平,增强生态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保护恢复新高地。以全省沿路、沿湖、沿集镇绿化美化为重点,助力“世界花园”建设。


芒市黑河老坡草甸 朱边勇 摄


        “迪庆是全球生物保护的热点地区,被誉为天然动植物王国、天然高山花园、生物资源的基因库,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迪庆又是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地区,生态保护的任务很重,生态保护红线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7.29%,占比最高的德钦县达到了76.87%。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迪庆成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地区,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迪庆州州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着眼“十四五”规划,迪庆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在保护生态上保持清醒的头脑,算大账算长远账,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一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守护好香格里拉的蓝天碧水,努力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白马雪山 迪庆州委宣传部供图




优化国土布局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以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国土空间,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建议》从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发展布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细化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各项具体工作。

        着眼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施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推动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昆明市东川区是典型的资源工矿城市,长期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矿山生态修复问题积累多、欠账多。2015年以来,东川区大力实施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东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未来5年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工作,至2021年底,完成9个以上绿色矿山建设,露天开采类生产矿山及金沙江沿线生产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完成“淘汰关闭”类14个矿山植树绿化。力争到2022年,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全区80%以上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形成节约高效、环境美丽的绿色矿山建设新模式。最终呈现矿业繁荣发展、矿城稳健进步、矿企持续发展、矿地协调发展的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局面。

        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表示,《建议》专门用两个章节《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对建设美丽云南作了具体安排,并且提出了许多创新性举措,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职责落实的部门,省自然资源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配合相关部门一起,深入学习相关精神,将《建议》描绘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共同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人美美与共的美丽云南。


元阳梯田 红河州委宣传部供图


        站在“十四五”这一新征程的历史起点,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着力从5个方面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严格耕地保护。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牢牢守住云南省8768万亩耕地保护红线,探索实现从耕地资源保护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转变。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绘就新时代美丽云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十四五”期末,云南省将建立“四级三类四体系一平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为基础,科学有序布局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引导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

        ——切实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围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什么-值多少-给谁管-怎么管护-怎么配置-收益如何-怎么考核-对谁负责”这一系列管理目标,建立健全清查统计制度、价值评估核算制度、委托代理行使所有权机制、开发和保护规划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收益管理制度、考核监管制度和向人大报告制度,逐步摸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不断显现。

        ——扎实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同步构建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投入长效机制,用好用活国家激励政策,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新机制,稳步推进全省23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确保“十四五”期间完成750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大理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张勇 摄


        ——构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开发格局。充分考虑云南省土地资源区域禀赋特点、利用基础差异、生产力布局规划,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区域总体布局,将优势资源投入优势地区,形成高效开发格局。严格开展具体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标准审核,强化创新土地开发监管手段,重点加强开发区土地利用监管,压实市县党委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用地管理责任,多措并举促进建设项目合理利用好每一分土地。

        ——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动、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省、州(市)、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三级联合监管机制、积极向自然资源部申报绿色矿山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全省矿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完善环境治理 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生态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对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涧无量山 李培君 摄


        《建议》提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保法规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监管体系;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管控规则,强化监管和执法督察,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完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强化跨省、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健全完善滇川黔桂生态环保合作机制。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围绕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方面明确责权利关系,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的标准规范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落实生态环境破坏终身责任追究,创新省级以下环保系统垂直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云南省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泸沽湖 宁蒗县融媒体中心 王正宁摄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制度安排,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生态环境“老大难”问题,已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硬招实招。“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坚持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不断健全工作程序、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指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已经成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抓手。“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将继续把相关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相关工作落实。


抚仙湖湿地公园 贺凯 摄


        来自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分析认为,《建议》明确加快完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机制,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这有助于生态产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和最终确立。当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真正挂钩时,具备技术、资金、模式、经验等综合优势的企业将在发展中脱颖而出。

        站在新的起点上,云南护卫绿水青山,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新篇章定会书写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富源工业园铝产业园区,今年10月底加入了一个新伙伴——年产30万吨压铸铝合金的富源锦鸿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新板块的加入,让这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式形成“原料-加工-回收”的闭合式循环。

        由于铝的抗腐蚀性能高,几乎可得到全部回收。同时在废旧铝再生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比原铝生产全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少得多,回收与再生利用废旧铝也被誉为惠及子孙的“绿色工程”。

        冬天的锦鸿厂区仍然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拆解破碎、水洗、干燥、除杂、分选……车间一角,废料分类堆放,等待新生。迎接它们的是企业在自主和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废铝回收再生体系,包括废料回收体系、原料保证体系、废铝预处理系统、双室熔炼系统、铝液精炼系统、废气处理系统、热能回收系统、铝液转运系统等。

        企业还建立了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成分控制、性能测试的装备及工艺制度,确保变废为宝,产品分别达到中国的GB/T、日本的JIS和美国的AA系列标准,而后就近即可直供给园区的其他伙伴——汽车、摩托车配件、机械制造、建筑五金等下游企业。

        再生铝合金液的园区直供实现了供应链深度整合,与园区关联企业建立了合作联盟,既解决了园区企业原料供应问题,又解决了园区铝加工企业边角料循环利用问题,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目前锦鸿已初步达到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1.5亿元。

        富源县铝产业发展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升级,今飞、飞扬、格威等一批来自全国铝加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也在此落户。园区依托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铝产业智能制造,延伸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

        2019年,富源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26亿元,2020年3月,入选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群效应的显现,为富源这个曾经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资源大县,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黄昏的剑湖,一大群紫水鸡在湖边的草甸踱步觅食,这里的紫水鸡数量达1678只,是全国最大的种群。

        有“世界上最漂亮的水鸟”之称的紫水鸡,100多年前在我国华南大部分地区广泛分布。但上个世纪末,紫水鸡种群数量急剧锐减,到21世纪初,紫水鸡仅分布在剑川剑湖、洱源西湖、石屏异龙湖等零星区域,种群数量不足200只。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紫水鸡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在云南逐步扩大,目前已达9个州(市)、13个县(市、区)的16个湿地。

        今年入冬,剑湖湿地管护局巡护人员在日常巡护中监测并拍摄到了黑鹳、鸳鸯、黑鸢、普通鵟等珍稀濒危鸟类。黑鹳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保护区工作人员已连续3年在剑湖湿地拍摄到黑鹳亚成鸟。前来打卡的珍稀鸟类,接二连三。

        “入冬至今,监测到了灰鹤最大的种群数量有33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博士伍和启介绍,这一发现突破了剑湖湿地保护区近年以来的一系列记录。候鸟爱上剑湖,更得益于剑湖生态修复的成效。

        近年来,入湖河流综合治理、环湖截污治污、湖滨缓冲带保护与恢复等一系列治理“组合拳”,让剑湖生态修复成效显现。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完成退耕还湿面积近3000亩、恢复湿地2100多亩,扩大水域面积1320亩。

        同时,先后实施了“三取缔”“三严禁”“三清洁”工作,依法取缔了453个养殖网箱、销毁近3.5万个“迷魂阵”和“地笼”、拆除562张围网和25间管理房,收缴、销毁非法渔具600多套,查获封湖禁渔期间非法捕捞船只37艘68人;查处侵占湿地资源行为105起,关停采石场4个,完成保护区内237处遥感监测点的核查整改,清理各类垃圾1100多吨,剑湖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此外,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自然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国家高原湿地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制定保护区5年监测计划,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科学考察、鸟类监测、资源调查、紫水鸡生活习性研究等工作,科学管理监测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剑湖已监测到各种鸟类150多种,其中珍稀保护鸟类有黑鹳、铜翅水雉、灰鹤、彩鹮、白琵鹭、钳嘴鹳等。



        一组监测数据显示, 华坪县境内金沙江流域年均输沙量从2017年2.23亿吨下降到2019年的0.94亿吨,下降58%。鱼类从2013年的35种发展到2019年的61种。这个转变得来不易。

        华坪县石龙坝镇地处川滇交界处,长期的煤矿开采导致水源枯竭、地表开裂、大量煤矸石堆积,灰尘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今,石龙坝镇即使在冬天也掩映在蓊郁的芒果林中。

        临江村冷天伟家种了70亩芒果,年纯收入20多万元,还有一些小树正茁壮成长,预计3年后进入丰产期。荒坡植绿改善了沿江生态,“以前光头山占到50%,现在村民都争着种上了果树。夏天气温降下来两三度,降水量也增加了,就算下雨,江水也不浑了。”冷天伟说。

        相关负责人介绍,煤矸石污染在当地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一是就地转化,动员辖区砖厂改进工艺,推进技术创新,利用煤矸石生产矸石砖,水泥厂也将矸石作为原材料生产水泥。二是洗选消化,对有残值、可利用的煤矸石进行二次洗选后再次利用。三是覆土绿化。对没有利用价值、堆放地势平缓的煤矸石堆进行整理覆土后,进行生态修复,种植芒果。通过“三化”模式的实施,全境范围内煤矸石存量大幅减少,水土流失、矸石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产生活环境逐年向好。

        华坪县因煤炭经济“断崖式”下滑,面临着“如何转型、怎样发展”的艰难决择。

        2018年8月,华坪县确定加快全国绿色有机晚熟芒果示范基地、全省清洁载能产业示范基地、大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阳光康养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丽江旅游东部迎客厅和丽川经济走廊重要承载区、丽江工业发展核心区、金沙江绿色产业示范区“一厅三区”的“8313”绿色转型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思路,并作出了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经济强县的决定。

        以绿色转型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由绿变金,华坪县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目前,全县生态产业面积达124万亩,农户户均面积达17亩,其中芒果37.8万亩,居云南第一、全国第三,预计今年产量达33.5万吨,产值达23.9亿元。

        “绿色能源牌”打造也已开花结果,全县煤炭行业退出产能366万吨,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清洁载能产业。2019年,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6亿元,同比增长61.7%,石龙坝清洁载能产业示范园被列为“云南省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示范基地”,华坪工业园区被列为“云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坚持协同共进发展理念


        “生态是云南最宝贵也是最具有优势的资源,未来5年乃至2035年,我们要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协调进行,形成良性互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美好生活也难以实现。因此,“十四五”期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

        云南要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就要率先推进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样板性作用。未来5年乃至2035年,云南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生态促发展,坚持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合理制定环境保护标准的提升计划,体现区域和行业差别,促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复杂现实中协同共进。

        他说,“十四五”期间,云南要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厚植绿水青山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寻求发展最大公约数,不断夯实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蕴。加快探索生态资产价值实现路径、方法和体系,进一步探索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领域生态环境形成生态资产的方法、工具、模式。“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保法规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监管体系;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管控规则,强化监管和执法督察,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完善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机制;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强化跨省、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健全完善滇川黔桂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注入科技研发动力支撑


        “我们要瞄准科研前沿,直面存在的技术瓶颈,加大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十四五”期间,云南将进一步构建重点突出的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环境资源与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和资源环境保护责任和能力建设体系,为云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注入科技动力。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对科技创新有强烈需求,省科技厅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控制,开展污染源多种表征方式差异性研究。开展基于承载力的硅、铝产业绿色化及布局研究。推进多元重金属符合污染(Cd、Pb、As)协同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加强对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污染成因及控制技术研究。继续推进大宗固废(含磷石膏)、工业固废和危废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推进“数字环保-智慧环保”建设,构建大数据网络平台,提高污染处理效率并降低成本。

        “我们要把科研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改善环境质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云南将深入开展污水脱氧除磷和工业脱硝工作,开展以排污许可为主线及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机制研究;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及疫情应急设备与处理技术构建,增强重点城市空间格局和产业布局安全性、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研究;响应高原特色农业政策,关注土壤污染与农产品安全,加强农村小型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处置技术攻坚,加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切实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推进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水系流域断面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构建,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并确保饮水安全,开展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研究,加强流域环境承载力检测、评价及预警研究,持续提高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水系水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污水脱氧除磷和工业脱硝工作,开展以排污许可为主线及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机制研究,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及疫情应急设备与处理技术构建。增强重点城市空间格局和产业布局安全、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研究。

        提升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省科技厅承担了全省科普重任,“要加大科普力度,推动老百姓科技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他说,“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模式,着力开展高原环境下有毒环境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健康效应研究。

        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十四五”期间科技将全力支持绿色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鼓励支撑工业绿色化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研发。在绿色发展优势特色领域,特别是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领域,形成较为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加强绿色技术标准引领,加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引导;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对外开放交流。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人才是云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第一资源’。”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统一的,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高校,西南林业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研支撑优势,强化专业教育,为云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培养更多人才筑牢人才基石。

        人才培养策略上,西南林大将与时俱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坚持科教融合,坚持交叉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以林业为特色的学科生态体系,同时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以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提升林学和森林保护等传统专业,以生态经济、产业经济丰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将森林康养、大健康等理念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系统性专业人才。

        西南林业大学目前有直接从事林业、生态文明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450余名,还拥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平台20余个,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高层次平台。经过几代人的沉淀积累,西南林业大学在竹种选育、经济林木栽培、林果研发加工、林下种植养殖、速生林木加工利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湿地资源保护、困难地造林与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管理、生态经济等方面拥有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我们将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以共建共享校地联合产业研究院、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成果研发与转化力度,全力支持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他表示。



文章出处: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上一篇:一图读懂|新“限塑令”出台,地方有哪些特色招数?

下一篇:云南省全面完成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